刚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女,被冒名顶替失去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无奈只得复读一年;然而,梦魇并未过去:在新的学校里,她还必须时刻担心自己的身份证和教师资格证,甚至毕业证、学位证等全部作废。而顶替了她身份的,却是他的同班同学,当地公安局政委的女儿。
按说现在我们大学录取制度已经较为成熟,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也是较为规范的。可为何会有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些学生是如何拿到别人的通知书?他们又是如何进入大学的?为何在高校录取新生中,几乎每年都有冒名顶替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这些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混入高校的,不免令人生疑,也许在一个冒名顶替者背后就有一个权势或金钱支撑的利益集团,实质上是腐败的凸现,是权钱交易的结果。造假所造成的最大冲击就是教育公平的理念,因为这是对部分学生法定的公平受教育权利的野蛮剥夺。
冒名顶替上大学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公正问题。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受到很多普通百姓的质疑。不少网友认为:这等于有钱、有权就有一切,很不公平。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改变命运的希望就寄托在考一个好的大学,而现在却被某些有钱有权的“官员儿女”无情的剥夺了,有的甚至会被一直蒙在鼓里。回顾近几年来诸多冒名顶替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要成功地冒名顶替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很多部门。因此,一些地方的政策不公、不透明成为引发类似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个别“官儿”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上好大学,接受优质的教育,不惜用权力或金钱为筹码牟取不正当利益,花钱买学上,权利换利益,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是基础的公平,对改善每个个体的命运发挥着重要作用。破坏教育公平,无论以什么借口或方式,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冒名顶替事件的屡屡发生启示我们,整治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不能仅仅对违规者"一清了之",更应该从源头上想办法,实施阳光招生,向社会公开相关政策和条件,凡是涉及到招生的每一个过程都公开,凡是涉及到招生的每一条信息都公开,让公众的眼睛盯着整个招生过程,请公众为招生的公正公平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冒名顶替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每一位考生的合法权益,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让那些想要搞权钱交易的“官儿”也无法得手。
总理啊 我住在偏远的北方城市、住着四手以上的小房子、骑个二手的摩托车、娶个二手的媳妇,还总跑。工作有今天没明天、社保没有、医保没有、老爹老妈身体还不好,都快到不惑之年了 都不敢要孩子。您说我啥时候能活...——评[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感人的东西尽量少一点,合理合法的东西尽量多一点——评[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谁能保证这个孩子的病能治愈?若是不能那不是害了孩子吗?一个姑娘终身挂个粪代?走到哪都让人烦?那还是人达的日子吗?并且还有其它的病,终身不能劳动,那个时候谁去照顾这个孩子,那个家庭为了治好这个孩子得花多...——评[志愿者夜救无肛女婴续 家人强接病婴回津引质疑]>>
呵呵,评论很现实,但不是三成,基本是没有考勤劳致富的!如果按劳分配,富豪们等几万辈子才能赚到那么多钱啊!一查一个准,在中国,劳动力不值钱!不黑、不狠、不骗、不贪、不腐能致富吗?——评[中国财富向少数人高度集中 凭劳动致富者仅三成]>>
嫖娼的后果啦!! 不怕得艾滋就也要不怕家庭破裂!! 不过打老人就不对了!——评[丈夫嫖娼忘穿内衣裤露馅 妻子怒赶公婆出门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