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要】农历二〇一〇年四月初三,被外界誉为“神童班”的北京八中少儿班招生考试启动,1700余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前来赶考,人数比去年多出500人,创历年 之最。据悉,今年八中少儿班计划招生30人,录取率接近1:60。尽管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招录国家公务员,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未免太过于残酷,但 在很多家长眼里,一旦被少儿班录取就能免去小升初、中考的折磨,4年后直接参加高考,这种培养神童的教育模式,吸引力实在不小。
正方:开设“神童班”利大于弊。只要孩子具备天赋,为什么不能因材施教,专门培养呢?这不失为一种减少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的捷径,也能培养孩子们参与竞争的意识。如果我的孩子符合条件,我支持他(她)去报考。
反方:开设“神童班”弊大于利。孩子就应该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成长,“神童班”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揠苗助长。此外,过早的残酷竞争会打击落榜孩子的自信,会让一些“少年得志”的神童班学员们重蹈方仲永的覆辙,也容易在家长中间滋生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的不良心态。就算我的孩子符合条件,我也不会让他(她)去报考。 >>>点击进入辩论页面
神童班并不一定是天才之路
很多所谓的神童,虽然智力较成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虽然他们的博览群书也让我们的视野宽阔,但不可否认的,绝大 多数神童的情商、对社会的判断能力却跟不上成长的思维。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只是一群高智商却低社会能力的人。诚然,现在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所谓的素质教育与减赋并没有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拥有应该属于他们的自我空间。但这并不代表着“神童班”就可以让孩子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搞个“神童班”没啥不可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勇于承认这种差异性正是尊重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体现。大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会知道,在学生中,因为这样的差异存在,有的学生反映“吃不饱”,有的学生却在反映“弄不懂”、“进度太快”;有的学生拼命要学,有的学生却似被赶鸭子上架。面临这样的现实,作为教育者究竟应该怎么办?教育本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材质”,实施得体的教育。又何苦这般的偏偏要强扭在一起,玩个“一锅煮”、“一锅端”呢?不要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不行的,搞教育的人仔细想想,当今的教育陈规陋习还少吗?为什么不可以改一改呢?人们常把育人比着种树,即使是种树也有个选苗呢,为什么人家一旦真的开始选苗了,有人却开始提出不能选,选不得了?
家长的“神童情结”何时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人之常情。尤其是在当前独生子女政策下,一家就一个孩子,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入学,或者一进幼儿园就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有了疯狂的择校热、择班热、择师热……在这么多“热”的催生下,某些学校是迎合家长心里也好,还是“求贤若渴”也罢,总之也纷纷办起了“神童班”,招揽智力超常儿童、少年,我不是给大家泼冷水,只是想给那些头脑发热的家长降降温。家长们的“神童情结”该休矣!记住,人离不开后天教育和培养。与其整天做着“神童”梦,不如针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品质因材施教,再加上孩子的后天努力,远比什么 “高智商”来的实在……
拔苗助长式神童当休矣
正常的规律是禾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慢慢的走向成熟,如果禾苗自己可以选择,肯定不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状况。让我们看看这些所谓的神童,他们进入“神童班” 学习的时候,大多是9到11岁之间,完全是孩子的年龄,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有多少清晰的安排?就像田中无辜的禾苗一样,他们被农夫粗暴的拔了起来,在自己的学业上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是被动的受着安排,禾苗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忽视!
不要让孩子成为成年人追名逐利的牺牲品
看起来这是一个多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于老师而言,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教出一群“神童”自可声名大噪,接下来自是加薪晋职,博得美名;于学校而言,“神童班”是最好的广告,媒体的大量关注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生源质量自会大幅上升,学校可以保持长期的领先地位;于家长而言,家有“神童”,亲朋好友钦羡的目光足以满足虚荣心,说不定还可以出本书教导其他家长如何培养神童,名利双收!
编者按:尊重孩子的意愿最重要
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茁壮成长的人需要来自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养料,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导致发育的不健全。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注重某种养料而忽视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最终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拔苗助长的禾苗之所以枯死正是由于肥料的不足造成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客观实际,因材施教才是正理。有着极其丰富的好奇心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往往因为与众不同,他们的奇思妙想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认为不合群。给他们留下一片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受到科学的疏导和培育。但是关键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