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我说两句 > 今日话题 > 深度话题

5亿回购瓷瓶,爱国还是虚伪?

2010年11月17日12:49

  中国富豪5。5亿购回乾隆瓷瓶

  北京时间12日凌晨,在英国伦敦郊区小镇的一场拍卖会上,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拍出4300万英镑,加上佣金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刷新今年6月由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创下的纪录,成为中国最贵艺术品。据悉,竞拍者都是中国大陆的商人。英国媒体称,这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

  该瓶由伦敦一对中年兄妹收拾已故父母的旧宅时发现,在家中收藏已约70年,来源不详。鉴定专家认为该瓶属乾隆三十余年官窑制品。该瓶能拍出高价,原因之一在于它涵括了乾隆瓷器制作最复杂的工艺,包括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除了“构造奇特”外,该瓶“保存状态良好”,除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藏品外,现世作品仅此一件,甚至有业界人士称,比起10月以2.53亿港元拍出的乾隆“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吉庆有余”转心瓶的天价更加“物有所值”。

  “瓷器爱国主义”也是脆弱的。

  这又是一个近乎“神话”的拍卖故事,创造拍卖记录的主角是中国买家和清代瓷器,这种“神话”近年来屡屡上演,中国富豪在不断刷新中国艺术品的拍卖记录。在金融危机后,来自中国的资金,已成为陷入低迷状态的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救命稻草。

  近些年来,为了帮助人们修补那些断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少爱国人士倾其所有,高价购回一些散落在境外的文物,其情可感,其义可嘉。只可惜这种民族情感,屡屡被外国人利用,成了一些炒家抬高价格的砝码。一旦某个物品被贴上“流失文物”的标签,原本没有多大价值的物品,迅速蹿红为“国宝”,动辄以几百万、上千万的价格被中国人竞得。在此类的文物竞拍中,既然参与竞拍者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又何必这样哄抬物价呢?虽然对个人而言,瓷器在谁手中是有区别的,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不管哪个人拥有都是这个国家在拥有。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如果我们都以“瓷器爱国主义”的方式去弄回来,势必会对炒作中国流失文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应根据国际公约,以清醒、理性的态度去探讨促使文物回归的有效路径。否则,瓷器是易碎品,“瓷器爱国主义”也是脆弱的。

  “流失文物”的收回是爱国还是虚伪?

  从现状来看,来自中国的富豪们,正在重演日本人当年的那一幕,全世界疯狂竞拍艺术品。艺术品的稀缺性影响到市场价格波动,但并不是所有艺术品因为稀缺就会价格无限上涨,最终决定价格的核心是其艺术价值。而且市场中有相当部分是虽属稀缺,但品质一般的艺术品。从这个创下天价记录的清代瓷瓶来看,品相和工艺都非绝佳之作,但成交价却比拍卖行的估价高出39倍之多,显然已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变成金钱游戏下的工具。

  英媒称之为“瓷器爱国主义”,实在是有点过于褒奖,这与是否爱国无关,只是一个财富投机的行为罢了。虽然媒体没有披露真正买家的身份,但是从其描述来看,最后几轮的竞拍者都是华人,如果都是为了爱国,又何必互相争夺竞价,让他人渔翁得利呢?说白了,这只是“钱多,人傻”的翻版。如此看来,所谓的“瓷器爱国主义”,其实相当的脆弱,稍有一丝的风浪,就会碎裂在金钱之下。

  编者按:5亿人民币,可不是个小数啊,怪不得当竞拍价急剧飙升,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国妇女几乎晕了过去,拍卖师激动得几乎敲坏了木槌。一旦某个物品被贴上“流失文物”的标签,原本没有多大价值的物品,迅速蹿红为“国宝”,动辄以几百万、上千万的价格被中国人竞得。在此类的文物竞拍中,既然参与竞拍者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又何必这样哄抬物价呢?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爱国需要不需要甄别动机?富豪5亿回购瓷瓶,爱国还是虚伪?

  

(责任编辑:监控-何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