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文字的繁体与简体之争,再次成为全国两1会期间的热点。继去年两1会期间,政1协委1员宋祖1英等提出《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提案后,今年又有政1协委1员潘庆1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1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潘庆林委员对这个提案,阐述了三个原因和理由:一是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二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三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潘庆林委员关于恢复繁体字的三大理由成立吗?无论如何,我也看不出他三大理由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在那里。
第一,潘委员说简化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并举例说“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这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我们知道,中华汉字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是逐步被人们熟悉、接受、运用和普及的一个过程。从象形文字到抽象思维,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再到简化字,一步步的发展变化,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上世纪50年代,为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对繁体字进行的简化改革,并不是闭门造车,许多字是根据民间自行流行的简化而来,是将民间的文化创造统一化,怎么能说是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呢?拿“无心之爱”说事,就更显得浅薄,每一字难道都要体现出它的内在含义吗?如果那样的话,恐怕恢复到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时代也无法完全的表达。
第二,潘庆林委员说,“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这样的理由,更让我们感到迷惑。电脑输入,只不过是文字处理的一种方式,人们对汉字的认识是需要从小学起的。孩子们不是一出生就会玩电脑的,他们要从发音、笔画,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识、记忆,然后才有可能使用电脑输入和打印汉字。如果一天学也不上,根本不认识汉字,怎么能在电脑中打出来?而要学,就正如潘委员所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倒是确实无疑的。此外,还有汉字的其他书写和表现形式,如书信、书法、牌匾、街头招牌广告等等,如果没有汉语文字基础,恐怕是难于使用的。
第三,潘庆林委员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不错,台湾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由于两岸分离的原因,至今那里依然使用繁体字,但这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包括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但这些并不构成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障碍。此外,在台湾也不仅仅是只汉族居住,还有高山族、平埔族、阿美族等少数民族,即使统一也不会把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做为统一的前提和条件。此外,在台湾的汉民族对比大陆的汉民族人数而言,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按照常理,也应该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同出一渊的繁体字和简体字,也不应该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大陆使用人民已经习惯了的简体字,台湾仍保留习惯使用的繁体字有什么不可以?我们国家还实行“一国两制”呢。社会制度都可以“两制”,语言文字为什么非要强求统一呢?岂不是在人为地制造统一的障碍?
综上所述,潘庆林委员的提案,只见皮毛不见内涵,是在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实不可取。而且,怎么看怎么象是在走“回头路”。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同样语言文字的改革也不能走“回头路”。
总理啊 我住在偏远的北方城市、住着四手以上的小房子、骑个二手的摩托车、娶个二手的媳妇,还总跑。工作有今天没明天、社保没有、医保没有、老爹老妈身体还不好,都快到不惑之年了 都不敢要孩子。您说我啥时候能活...——评[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感人的东西尽量少一点,合理合法的东西尽量多一点——评[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谁能保证这个孩子的病能治愈?若是不能那不是害了孩子吗?一个姑娘终身挂个粪代?走到哪都让人烦?那还是人达的日子吗?并且还有其它的病,终身不能劳动,那个时候谁去照顾这个孩子,那个家庭为了治好这个孩子得花多...——评[志愿者夜救无肛女婴续 家人强接病婴回津引质疑]>>
呵呵,评论很现实,但不是三成,基本是没有考勤劳致富的!如果按劳分配,富豪们等几万辈子才能赚到那么多钱啊!一查一个准,在中国,劳动力不值钱!不黑、不狠、不骗、不贪、不腐能致富吗?——评[中国财富向少数人高度集中 凭劳动致富者仅三成]>>
嫖娼的后果啦!! 不怕得艾滋就也要不怕家庭破裂!! 不过打老人就不对了!——评[丈夫嫖娼忘穿内衣裤露馅 妻子怒赶公婆出门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