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艾西 |
与“伪娘”的发祥地日本不同,国人对于“伪娘”的认识比较含混。在日本,“伪娘”通常定义为那些拥有姣好面貌的男子,穿着女人的装扮,看起来与女性一般无二,甚至比普通的女孩子更有女人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伪娘”仍然是如假包换的男性,甚至充斥着男性的阳刚之美。
不过在我国,由于对伪娘的宣传倾向,导致大多数国人的看法比较混淆,通常包含了三重意义:1.性别识别障碍;2.异装癖;3.商业炒作需要。
性别识别障碍,又称为性别认定障碍,以前也曾被叫做“异性癖”。这类人对于自身的性别有相反的认识——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托生错了胎”,男性认为自己应该是女性,或者女性认为自己应该是男性。这类人中的男性,因为认定自己本该是个女人,而可能穿着女性的服装或表现出女性的姿态,在身体无法改变的前提下,他们尽力模仿女人。
异装癖则有所不同,是特别需要区分开来强调的。异装癖通常是说男性,通过穿戴异性的衣服或物品来产生性唤起。个别情况下,偶尔可能会有男性喜欢上这种扮演女性的感觉,但主要是为了获得性满足。在性别认同上,这类男性不存在障碍,他们仍然认定自己是男人,并追求异性恋。
至于商业炒作需要,则完全是为了赚取观众的眼球,谋取猎奇的收益,并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由于“伪娘”是近期非常火爆的话题,同时具有广泛的争议,因此在今晚中国农业大学的辩论赛场上,关于伪娘文化是否应该封杀,就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抛开商业因素不谈,仅就伪娘的宣传、存在以及文化意义来说,这种文化是否会如大家所担忧的那样,对社会价值观,甚至是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支持封杀伪娘文化的辩论正方提出:“伪娘文化”会对社会上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作为评委成员的艾西,并不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不妨作出设想:假如艾西在上台颁奖的时候,突然抄起奖状证书,向台下用力地掷去——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当然,艾西并没有真的这么做,因为他不会去破坏正常的辩论赛流程,更不会侮辱优秀辩手获得的荣誉——这只是一个假设,假如艾西将奖状扔下去了,那么会发生什么?
其实,在接下来的一两秒钟之内,什么也不会发生。不难想象,在场的众人,无论是观众还是辩手还是主办方,都会愣住那么一两秒。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接下来,惊愕过去,也许会有保安人员冲上去,将艾西扑倒;也许直播人员会关掉摄像机,掐掉这一幕非常不和谐的镜头;也许辩手会非常愤怒,与艾西大打出手……也许……可能性会有许多。但绝不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艾西,你做的对,做的好!我支持你!”
人群中,可能有些人还在惊异和错愕中回不过神来,而那些反应过来的人们,他们的情绪可能很复杂:不理解、好奇、震撼、鄙视、愤怒等等。这几乎都是负面情绪。大家会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艾西是个疯子,是个不正常的人,是个精神病!
但是,我们人类对待所有的精神病和疯子,都是如此态度吗?情况并非如此!
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有关于精神病人的描写。艾西自己的几部作品中就有,以《耳语娃娃》为代表的犯罪心理学小说,就是描述精神分裂病人的;最近出版的心理咨询师《洞察者——螳螂》也有关于精神病人的描述。令艾西感到惊讶的是,这些精神病人角色,特别受到读者们的追捧,甚至超越了对主角的喜爱。
至于电影作品中,曾有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叫《沉默的羔羊》,其中的吃人医生汉尼拔,也曾获得观众的一致推崇。事实表明:精神病人,特别是精神病凶手,因为他的冷酷、强大、诡异和嗜血,特别容易获得他人的崇拜和热爱。
然后,现实生活中的艾西,假如在辩论赛场上发了飙,情况就大大不同——尽管艾西也是个疯子,但人们大多会用鄙夷和愤怒的眼神来看待。
这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在欣赏节目和现实生活中的评价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这里,让我们换个假设来看问题。今天的辩论话题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伪娘”的领军人物——刘著!刘著长得是不是美丽,相信大众自有评价!反正艾西没看出来他是个男人!
那么假如艾西自己也穿个裙子配上黑丝上台,情况会怎么样?!
不会怎么样!估计台下还是一片错愕!等大家回过神来,将报以更加严重的鄙视!艾西虽然并没有尖刻的棱角、深邃的眼窝、坚毅的下巴——但是无论从哪里看,艾西仍然是个无假包换的男人。一个男人胆敢穿着女装,暴露在大家的面前,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大众的漠然、否定和鄙夷。
这种现象,同样证明了刚才的观点——即大众对于节目中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的。
作为选秀节目中的演员,刘著可以这样做,并不至于引发大多数人的厌恶;但生活中,如果有人这么做了,就不见得被人容忍。
关键问题在于,真正的异性癖以及异装癖,(以下简称性倒错)他们也知道大众对自己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即使有人是异性癖或异装癖,他们就真的敢于穿上女装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同学、同事、领导、客户和恋人吗?不,没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勇气,或者愚蠢!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