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性倒错,会将自身的癖好,深深的隐藏起来,只在家里偷偷的这样做。
如果说“伪娘文化”替性倒错做出了宣传,那么大众根深蒂固的性别认识,恰好打压了性倒错人士表露自己真面目的机会!
这种文化和认识上的平衡,实际上禁止了性倒错的公开表达。看节目的人,只有两种。一种人厌恶刘著这样的“伪娘”,那么好,他们依旧对性倒错持厌恶态度。另一种人,可能喜欢刘著,觉得“伪娘”很美,也很新奇。但是,生活中的他们,依旧对身边出现伪娘,而感到反感——两种人的看法,其实指向了相同的结果——那就是大众对性别的认知,不存在改变。
因此,作为一种节目的性倒错表演,只能停留在节目的层面,不可能改变大众的性别认识。所以,反串文化影响社会,甚至影响青少年性别发育的观点,其实是杞人忧天了。
三年前,艾西曾有一位病人:身高1.8米,体重接近80公斤,全身肌肉,当过兵,现从事刑警工作。这是一种非常具有男子气概的工作,然而这位病人私底下的兴趣,却是穿裙子和女士内衣。
社会的影响力,特别是他当兵和警界的工作,都没有对他产生影响——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性倒错行为——这也充分说明了,社会状况,对于个体的性别认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说到这里,艾西也不妨把谜底揭开了。对于异性癖和异装癖来说,到底什么才是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呢?
首先是基因原因,近年来的一些国外研究表明,X基因的一段或几段数据,可能对性倒错产生影响。这是先天因素。
而后天因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家庭因素。通常,性倒错患者的家庭中,父母双方的角色有点混乱。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严父慈母”的观点还是有其依据的,特别是对男孩子的教育上。如果父亲过于懦弱或不顾家庭,而母亲非常强势,且敌视成年男性,那么,在男性儿童的心目中,就会对自己成长为男人的道路充满了抵触情绪,进而影响他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并诱导他转向女人温和、柔顺的气质发展。
基因和早期家庭教育,才是导致一个男性成为“伪娘”的原因,而并非是某种文化所致!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纯粹商业机制炮制出来的伪娘文化,可能产生各种影响,却唯独不必为“男孩变女”负责,既然没有了这个最重要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不妨说:像伪娘文化这样纯属炒作的节目,就由它自身自灭吧!既不值得否定和封杀,当然也没什么肯定它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辩论赛中的正方,对于心理原因的搜罗,还是值得赞赏的。他们引用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已经超越了普通非心理系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假如在性倒错的根源上再细心挖掘一些,必然能选择出更好的议题,取得更有利的结果。
辩论本身,无所谓对错,正如文化本身也难以分辨出个高下来。希望各位辩手,以及未参加辩论赛的大学生朋友们,也能拿出辩论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你们才是未来社会之希望与栋梁。
顺便说一句,艾西实在是没有扔出获奖者的证书,否则现在八成以扰乱公共安全罪,被扣押起来了吧?也就无法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了……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