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优苍井空微博走红网络-搜狐
马诺事件

降半旗

下半旗(英文fling a flag at half-mast)也称“降半旗”,是公众表示哀悼的重要礼节。过程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下降到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处。降半旗是一个国家行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来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思和悼念。期间全国各公开场合的国旗,驻国外的使、领馆的国旗均应下半旗致哀。

致哀活动背景

2010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4·14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

降半旗仪式的由来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致哀方式流传到大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 。从中不难看出,下半旗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我来说两句]

降半旗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四条 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四)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依照本条第一款(三)、(四)项和第二款的规定下半旗,由国务院决定。依照本条规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场所,由国家成立的治丧机构或者国务院决定。

第十六条 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我来说两句]

新中国为领导人逝世“降半旗”史料

任弼时(1950)、罗荣桓(1963)、谢富治(1972)、何香凝(1972)、邓子恢(1972)、李富春(1975)、董必武(1975)、康生(1975)、周恩来(1976)、朱德(1976)、毛泽东(1976)、郭沫若(1978)、罗瑞卿(1978)、苏振华(1979)、刘少奇(1980)、宋庆龄(1981)、廖承志(1983)、刘伯承(1986)、叶剑英(1986)、胡耀邦(1989)、徐向前(1990)、聂荣臻(1992)、李先念(1992)、邓颖超(1992)、王震(1993)、姚依林(1994)、陈云(1995)、邓小平(1997)、彭真(1997)、杨尚昆(1998)[我来说两句]

为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轰炸降半旗

北京于1999年5月12日以降半旗这种最壮重、最高的规格向在北约轰炸中死难的三位中国新闻工作者致哀。

今晨五时零三分,当初升的朝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在国歌的伴奏声中徐徐升起,二分零七秒后升到旗杆顶部。

随后,天安门武警国旗护卫队指挥官一声令下,升旗手按动电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开始缓缓地从旗杆顶部下降,停在距离杆顶为旗杆全长三分之一处。

同一时间,中南海新华门前、人民大会堂、外交部也降半旗致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除了一级规格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时,可以降半旗致哀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也可以降半旗致哀。[我来说两句]

汶川大地震降半旗

5月19日凌晨4点5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下半旗沉痛哀悼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遇难者。

国务院于2008年5月18日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5月19日起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2008年5月19日凌晨2点18分,据天安门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凌晨4点56分,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将按照国旗法规定下半旗,按照程序,国旗将首先伴着国歌徐徐升至杆顶,然后开始降旗,国旗将降到旗杆的三分之一处停止。同时根据国务院的公告,5月20日和5月21日两天也将连续降半旗,对灾区遇难同胞表示哀悼,20日、21日的升旗时间分别是4点55分和4点54分...[我来说两句]

4·14玉树地震下半旗

2010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4·14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我来说两句]

深度调查

survey
Copyright © 2010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